关键点:音名 C、D、E、F、G、A、B 是固定的,唱名 Do、Re、Mi、Fa、Sol、La、Si (1234567) 是不固定的,调就是按照某种规则来安排(映射)唱名到音名上。

唱名:就是每个人都会的 Do、Re、Mi、Fa、Sol、La、Si(1234567),给我们唱出声用的,最初是由教会的唱诗班教唱赞美诗时由于很多人发的音不准而创作的,这符合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基督教文化是世界音乐艺术发展史的一种原动力。
音名:C、D、E、F、G、A、B,用于在谱子上标记音高用的,用于书写和阅读谱子。

之所以既有音名也有唱名是因为这2个是不同的,唱名用给人来唱的,有点像是表音字母的文字,看到了就知道怎么读,事实上也是由一首拉丁文赞美歌的每行首字母而来, Do、Re、Mi、Fa、Sol、La、Si。
而音名 C、D、E、F、G、A、B 用于书写和阅读谱子。 还有一个就是C、D、E、F、G、A、B代表的是绝对音高,也就是固定的震动频率而Do、Re、Mi、Fa、Sol、La、Si并不代表绝对音高。感觉就是先把音高分割成一些固定的震动频率,用字母C、D、E、F、G、A、B来标记,而Do、Re、Mi、Fa、Sol、La、Si则可以人为的安排到不同的音高范围中(相对的)。 音名和唱名的知识现在只知道这么多,以后再来深入理解。

固定调:将唱名和音名固定从Do作为C开始一一对应,这样的好处是简单,但是对于作曲家来说需要创作复杂的乐曲时不太够用。
首调:将C、D、E、F、G、A、B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开始的Do,哪个音名作为Do,那么就是哪个大调(原英文是major,感觉应该翻译成主调才对哦😅)。

关于调(Key)的理解

  1. C大调:以C音为主音(即Do),音阶按照全音和半音的顺序排列为C(Do)、D(Re)、E(Mi)、F(Fa)、G(Sol)、A(La)、B(Si)。
  2. D大调:以D音为主音(即Do),音阶按照全音和半音的顺序排列为D(Do)、E(Re)、F#(Mi)、G(Fa)、A(Sol)、B(La)、C#(Si)。
  3. 不同的大调在其音阶上使用不同的音名作为起点,依次排列出符合大调特定全音、半音间隔的音阶。

大调音阶的全音、半音规则(全全半全全全半)

  1. 大调音阶遵循固定的音程模式:全音(全)、全音(全)、半音(半)、全音(全)、全音(全)、全音(全)、半音(半)。这个模式适用于任何大调,不管主音是什么。
  2. 在十二平均律中,所有音高都被等分为十二个半音。从主音Do到下一个Do总共有12个半音。每一个半音之间的音程是相等的。

音阶结构

  1. C大调和D大调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起始音和音阶中使用的音高,但它们都遵循“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程模式。
  2. 不管在哪个大调里,音阶中的1到7(Do、Re、Mi、Fa、Sol、La、Si)表示音阶的相对位置,而不是固定的绝对音高。

举例来说就是
C大调(C major):
C = Do (1)
D = Re (2)
E = Mi (3)
F = Fa (4)
G = Sol (5)
A = La (6)
B = Si (7)

D大调(D major):
D = Do (1)
E = Re (2)
F# = Mi (3) 要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规律,这里的Mi是升F,因为E和F隔的是半音
G = Fa (4)
A = Sol (5)
B = La (6)
C# = Si (7)

C、D、E、F、G、A、B是绝对音高,即固定频率,而 Do、Re、Mi、Fa、Sol、La、Si 是相对音高,可以我们自己安排,但是要符合 全全半全全全半 这个规则,所以在 D 调中Mi是在升 F 上,同理 Si 在升 C 上。

除了大调之外还有一个乐理知识是 小调,其音阶(Do、Re、Mi、Fa、Sol、La、Si 的安排方式)和大调略有不同。
有几种小调,其中的一个自然小调的规则是 全音(全)、半音(半)、全音(全)、全音(全)、半音(半)、全音(全)、全音(全)。乐理知识真的挺复杂,现在知道除了 全全半全全全半 这个从 Do 到 Si 的安排方式之外还有别的就可以了。

最后贴一个油管上学到的五线谱C、D、E、F、G、A、B的方便的记忆方式: 基礎樂理-唱名與音名 (youtube.com)

C、D、E、F、G、A、B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是固定的,按照这个FACE规则可以快速的在五线谱上找到对应的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