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音名 C、D、E、F、G、A、B 是固定的,唱名 Do、Re、Mi、Fa、Sol、La、Si (1234567) 是不固定的,调就是按照某种规则来安排(映射)唱名到音名上。

唱名:就是每个人都会的 Do、Re、Mi、Fa、Sol、La、Si(1234567),给我们唱出声用的,最初是由教会的唱诗班教唱赞美诗时由于很多人发的音不准而创作的,这符合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基督教文化是世界音乐艺术发展史的一种原动力。
音名:C、D、E、F、G、A、B,用于在谱子上标记音高用的,用于书写和阅读谱子。

之所以既有音名也有唱名是因为这 2 个是不同的,唱名用给人来唱的,有点像是表音字母的文字,看到了就知道怎么读,事实上也是由一首拉丁文赞美歌的每行首字母而来, Do、Re、Mi、Fa、Sol、La、Si。
而音名 C、D、E、F、G、A、B 用于书写和阅读谱子。 C、D、E、F、G、A、B 代表的是绝对音高,也就是固定的震动频率而 Do、Re、Mi、Fa、Sol、La、Si 并不代表绝对音高。感觉就是先把音高分割成一些固定的震动频率,用字母 C、D、E、F、G、A、B 来标记,而 Do、Re、Mi、Fa、Sol、La、Si 则可以人为的安排到不同的音高范围中(相对的)。 音名和唱名的知识现在只知道这么多,以后再来深入理解。

现在理解了为什么钢琴是音乐入门的第一个乐器,因为 C、D、E、F、G、A、B 在钢琴上是依次从左到右排列,非常直观,首先认准中央 C 键就可以摸清所有音名。

接下来是几个乐理概念:
音程:用于描述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分半音和全音,全音等于 2 个半音,在十二平均律中,所有音高都被等分为十二个半音。从主音 Do 到下一个 Do 总共有 12 个半音。每一个半音之间的音程是相等的。在钢琴上 2 个相邻的键之间的音程之间是半音,所以在上面的图中 C 和 D 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全音,中间隔着一个黑键,而 E 和 F 之间的距离是半音。 固定调:将唱名和音名固定从 Do 作为 C 开始一一对应,这样的好处是简单,但是对于作曲家来说需要创作复杂的乐曲时不太够用。
首调:将 C、D、E、F、G、A、B 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开始的 Do,如 D 大调中 D 是 Do(原英文是 major,感觉应该翻译成主调才对哦😅)。 大小调:不同的音程模式,大调是全全半全全全半,而小调是全音 – 半音 – 全音 – 全音 – 半音 – 全音 – 全音。

将以上的组合一下就可以得到一些模式:

  1. C 大调:以 C 音为主音(即 Do),音阶按照大调规则(全全半全全全半)安排,全音和半音的顺序排列为 C(Do)、D(Re)、E(Mi)、F(Fa)、G(Sol)、A(La)、B(Si)。
  2. D 大调:以 D 音为主音(即 Do),音阶按照全音和半音的顺序排列为 D(Do)、E(Re)、F#(Mi)、G(Fa)、A(Sol)、B(La)、C#(Si)。

不同的大调在其音阶上使用不同的音名作为起点,依次排列出符合大调特定全音、半音间隔的音阶。举例来说就是
C 大调(C major):
C = Do (1)
D = Re (2)
E = Mi (3)
F = Fa (4)
G = Sol (5)
A = La (6)
B = Si (7)

D 大调(D major):
D = Do (1)
E = Re (2)
F# = Mi (3) 要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规律,这里的 Mi 是升 F,因为 E 和 F 隔的是半音
G = Fa (4)
A = Sol (5)
B = La (6)
C# = Si (7)

还有一些其他的调式,不过这里暂时只需要知道这么多就可以了。

最后贴一个油管上学到的五线谱 C、D、E、F、G、A、B 的方便的记忆方式: 基礎樂理-唱名與音名 (youtube.com)

C、D、E、F、G、A、B 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是固定的,按照这个 FACE 规则可以快速的在五线谱上找到对应的音名。